IMG_5599.JPG

身為從小被要求熟讀中國歷史的「堂堂正正的中國人」,讀完這日本人所寫的歷史短篇小說集,除了讚嘆萬成目學的文筆外,也深刻自省關於文學這檔事。

「為什麼要讀國文?」、「為什麼要讀文言文?」這是許多學生無法理解的事,而這些學生成了大人以後照樣無法回答這問題,因此選擇逃避;有些大人們有了權以後,因為無法回答這問題,就要求教育單位:「國文不用讀太多、文言文沒有用,學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。」而教育官員們也不是很懂,因此也就以民主之名,同意了這一切。

李白寫下「雲想衣裳花想容」的時候在想些什麼?是為了奉承皇帝貴妃呢,還是出自內心的讚嘆?當吳三桂「衝冠一怒為紅顏」引清兵入關的時候,他是真的只想著愛人,還是另有打算?宋家三姊妹的發展與中國歷史緊緊相扣,他們的爹娘又是怎麼看待?

嗯,這些問題考試不會考,所以不重要。是呀,究竟教育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呢?嗯,這個問題考是不會考--沒錯,這就是最大的問題。「因為考試不會考,所以不用會。」這思維緊緊地扣住我們,那怕現在沒有八股文的科舉規定,但大家對於教育的要求就是如此膚淺,那怕是高官顯爵也是如此。

回到悟淨出立這作品上,他讓那些歷史更有「人味」。像是從趙雲的角度來看入蜀這事,提到對故鄉的看法。趙雲是北方人,儘管征戰大半輩子,總希望有天能衣錦還鄉、回到常山,對於入蜀一事是失落的,因為方向不一樣,不知哪天才能實現願望?但同是北方人的張飛卻認為有大哥的地方就是故鄉,只要跟著劉備,那就是他這輩子的歸屬。而諸葛亮則想著要讓益州成為故鄉,成為將來打天下的基地。

我忍不住想起當年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的眾人,相信有人跟趙雲一樣、有人跟張飛一樣、有人跟諸葛亮一樣,大家對故鄉各有各的想法與打算。以古鑑今,這也不就是學習文史的用處嗎?

而另一篇講到司馬遷的故事,說真的,歷史課或國文課的一句「司馬遷身受宮刑」哪能體會其痛苦?他從女兒的角度來說這事,卻能真正觸動人心,體會痛楚所在。

或許是從小深黯這些故事,因此這短篇集格外讓人感同身受,長篇耐不住性子的,可以試著閱讀這些短篇,同樣可以體驗萬成目學作品的魅力所在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dri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